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动态 > 公司新闻

未来农业,“种田不用下田”

作者:陈露浓

阅读:

时间:2023-03-15

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《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》显示,到“十四五”期末(约2025年),我国可能出现1.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。

而目前,我国传统农业仍以家庭为主要经营单位,人均耕地面积小,大多数农业生产活动主要依靠人力、畜力,劳动强度大、生产集约化程度低、生产效率低下。同时农业生产“看天吃饭”的情况还没得到明显改变,生产过程较多依赖农户过往的经验积累,经营风险大,农民收入稳定性差,对就业创业、工商资本的吸引力仍然显得不足。

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,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,“80后”不想种地,“90后”不懂种地,“00后”不问种地,农村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,这是当前的现实。
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9年我国农村适龄劳动力人口数量为3.13亿人,占农村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6.8%。这一比重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更远低于城镇79.5%的水平。农村常住人口中,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8%,远高于全国平均12.6%的水平。

未来谁来种地,这是农业发展、乡村振兴急需破解的问题。

从传统的“镐锄镰犁”到智能化的“金戈铁马”,传统的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模式正在被逐步取代,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助推无人化的精准农业发展。

无人农场是人工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,采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5G、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,通过对设施、装备、机械等远程控制、全程自动控制或机器人自主控制,完成所有农场生产作业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,其核心是无人化作业、智能装备、农业种养殖对象和云管控平台要形成一个信息实时联通的实体网络。

近年来,一批工商资本携高科技助力纷纷“入农”:阿里集团宣布启动“数字粮仓”项目,将投资建设100座数字产粮基地。华为、京东、腾讯等也纷纷宣布进军智慧农业。

2017年,马云振臂一呼:“袁隆平先生把亩产做到一千(公)斤,我们互联网技术,要争取把亩产做到一千美金。”2018年6月7日,阿里正式发布“ET农业大脑”,通过人工智能指导农民播种、施肥和耕作,进行智慧选址,针对不同品种的果树选择最适宜的水土环境。

除了种植业,阿里ET农业大脑还迈出了人工智能养猪第一步。阿里云给每一头猪建立档案,包括品种、体重、进食情况、运动强度等等,通过这些数据,对猪的行为特征、料肉比进行分析,大大提高了养猪效率。

京东的农业之路起步稍晚,目前,京东植物工厂已经落地,它推出的一套智能水耕技术,彻底颠覆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种菜形式,一块足球场大小的菜地实现了年产300吨蔬菜的奇迹。

而碧桂园于2018年5月成立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,宣布进军现代农业,这源于集团创始人杨国强“重新回去种田”的梦想,希望生产无污染无残留的优质农产品,把安全、丰富、好吃、实惠的农产品提供给广大消费者。杨国强说:“42年前我种田,42年后我还回去种田”。

一个全新的AI农业时代已经开启,以前,种地是习惯和经验使然,丰收歉收全凭天意。往后,人工智能利用物联网获取的数据,不仅能监测水源,还能分析土壤成分,选择最适合种植的作物品种。

当人力解放出来,当农民也可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