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:
时间:2023-03-09
在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,农业再也不像古时那样占据国家经济的绝大多数,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农业比重下降,国人生活水平提高,对粮食品质、多样性的需求也在提升,适当进口粮食也能满足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,刺激粮食产业经济发展。
我们阅尽铅华,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。
众所周知,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,拥有世界其他国家没有的璀璨农业文明。在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开始分种粟、水稻两种农作物,以旱作农业和灌溉农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初现端倪。我国作为世界上主要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,在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生产方式中,经历了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农业的发展。如今,我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、产业体系、经营体系三位一体,共同有效支撑着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。
自古以来,以农业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国家,粮食收成的好坏,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、统治阶级政权稳定等诸多问题。五谷丰登,粮食收成好的时候,人民安居乐业、生活富足,国家长治久安。广种薄收,粮食收成差的时候,国家会出现大批难民流民,甚至会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,比如唐末黄巢起义、明末农民大起义等。其中我国作为人口大国,可以说解决粮食收成是刻不容缓,十分重要的问题。
回顾历史,我们不难发现,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粮食紧张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,尤其是三年自然灾荒导致我国经济受损严重、人口锐减严峻。直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,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成功培育、试种出“杂交水稻”,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的水稻才得以迅猛增长,解决了我国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。“杂交水稻”培育成功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喜悦,也给世界人民带去了福音,“杂交水稻”为世界人民解决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。不过即使在杂交水稻成功培育四十年后的今天,我国仍是一个粮食进口国。
反观同样身处亚洲大陆,人口略低于我国的印度,一直以来却是粮食净出口国,这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呢?作为同中国一样的世界人口大国,中印两国人口总数合计27亿之多,占世界总人口三成以上。印度独立后,国人的吃饭问题同样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,印度政府为解决该问题,多次改进粮食生产技术,为此殚精竭虑。早期,印度因人口众多、水旱灾害频发、农业科技化程度低等原因,其粮食产量并不高。
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,印度东部地区发生严重旱灾,造成各类农作物急剧锐减,粮食危机空前严重,在本国粮食突遭旱灾,供不应求的情况下,印度举国上下靠吃进口粮过日子。由此,印度政府深刻意识到粮食问题的重要性。为改变留存已久的现状,印度政府开始修建水利工程、引进多种粮食新品种,开始了“绿色革命”。印度也由此迈上了粮食出口的道路。